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温骧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日描夜摹 雅道尚存——读温骧先生的画

2020-03-17 15:14:5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陆文虎 
A-A+

Q4tORdvsrIYGoF6NMr7M5jPezfmpx4LOIMuD0Af5.jpg

hY3ZZeUeuPUKobRUidHMMWrMhCHY5YO1xV0ub9cE.jpg

《六安大别山白马风情图》 温骧

  多年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朋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温骧先生的绘画创作。春节禁足,用20天时间,专心读温骧的画,为了看懂他的画,我还上故宫网站,仔细看了334幅珍宝级画作,受益良多。温骧先生擅长山水,既有对名山大川的挥翰泼墨,也有对梅兰竹菊的精细点染。非常可贵的是,从他的模山范水里,我们依稀能读出贯注其中的大雅风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勤奋的画家,其实并未完全懂得其作品的妙处。我以为,只有按照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逻辑,了解其过往经历和创作的背景,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温骧先生,也才有可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此时,观画者或能参与作画者的创造,则不仅目中能见画家笔下所画,也能感悟出画家心中所思。

  温骧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母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绘事。8岁进入景山北京市少年宫学习绘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术班被迫停办,温骧无处学画,就在家跟母亲读《古文观止》,背唐诗、宋词、元曲,学习写诗填词。1969年,温骧去黑龙江兵团。8年后回京重拾画笔。

  1979年,温骧获得进入故宫博物院学习临摹历代绘画的机会,历时5年。1991年,温骧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研修一年中,到日本各博物馆参观学习馆藏的中国和日本的文物绘画;做了中国历史绘画和日本历史绘画的比较研究;做了中国现代绘画大家和日本当代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交流时,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崇和他们绘画中那种平实无华的韵味和高雅,给了他极大的感动和影响,使他从此开始了观察人生的全新视角和恬淡平和的创作态度。1993年,温骧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温骧山水画展》,声名鹊起。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大美寻源 翰墨薪传——温骧山水画展》。

  对温骧来说,最大的幸事就是能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藏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5万件,而他面对的都是经过历史淘澄留下来的珍品。当时,明清时期的绘画是长期展览的,五代宋元的绘画则在每年9月至11月期间晒画,这个时间里才能抢时间临摹。开始,他不择精粗,甜咸杂进,一幅一幅去临摹。渐渐地,有了感悟,他对其中的一些作品产生感情,爱不释手。例如,五代巨然、董源的画,北宋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临过六遍,南宋李唐的《採薇图》、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的作品也都临过四五遍之多。在明四家中,他非常崇尚文徵明和沈周,很多作品都被反复临摹。对清代的扬州八怪也下过大功夫,光是郑板桥的兰竹,就曾用100多张宣纸临摹,还有汪士慎的墨梅,金农、罗聘的梅花,李方膺的竹子和梅、松等等。

  临摹这些经典之作,对温骧的创作影响深入到了骨血之中。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为中国画学千年不朽的名言。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考查细致入微,归纳和提炼臻于极致,并且铭记于心,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作画时,就像是以自然的方式打开了心扉,内心的那些感觉,包括文思、诗情、画意,就像潺潺溪流一样清澈透明地涌出来。其次,这些作品都是历经千年、无法超越的极品。每一件都是画家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加上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越常人的艺术素养凝聚而成。他们的绘画,如歌如诗般优雅,如乐如舞般美好,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笔和标新立异之墨,只有寻常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亭一台,恰恰是这种质朴的高贵、自然的典雅中蕴含着几乎令今人不可企及的神韵。同时,这些作品承载着中国历代画家积淀千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曹丕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创作密码,隐藏在画家的视角和视野、笔法和墨法、布局和画眼、构成和意境里,诚如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所谓:“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5年临摹,天不负人,温骧的画作日日精进,到后期,有的临摹作品几可乱真。

  如此日熏夜陶,其画或不可以学而能,却必可以养而致。而温骧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几位老师的悉心指教。北京画院的郭传璋先生是创作黄山烟云的大家,上世纪80年代从学者众,多是模仿之作。温骧则是通过写生回来自己创作,郭先生很喜欢,说:“就是我这个老徒弟犟,不走捷径。”1988年,温骧在琉璃厂办画展,郭先生看后很满意,大加鼓励,让他多思考。“多思考”从此成为温骧的座右铭。1990年春节期间,郭先生说要和温骧办师生展,可不到半年因脑淤血去世,令温骧遗憾不已。

  金陵画派的重要画家亚明先生视温骧为得意弟子,常常亲自动手为他改画。亚明先生给他讲中国画中的山石树木人物的大小比例,春夏秋冬不同的细节,还有绘画的入情入理的情节……都是很透彻的分析,令温骧如醍醐灌顶。

  何海霞先生是帮助温骧梳理画作的老师。《石涛画语录》中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说,学生们都很喜欢。但是,何先生说:“不要成天去寻找奇峰异景。北海、颐和园、香山、燕山山脉,都是景,都是画,有谁画好过呢?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首不是意境深远呢?思考过吗?”何先生强调:“写生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按古人卧游之法,才是写生。绝不可只对一山头、一树木、一画。”何先生的教诲,温骧一直默记于心,念兹在兹。

  北京画院副院长张步与温骧有同乡之谊,亦师亦友。张步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是山水画家里的少壮派,常与温骧切磋,给他许多鼓励。

  除了上述几位老师的耳提面命之外,温骧在故宫学习临摹期间,常常与一些大家不期而遇。例如,大收藏家钱容之和徐邦达、启功三位先生是好友,总是结伴而行,几乎隔一两天就进宫看画展。黄胄先生等也常来。他们一边看,一边品,还常常讨论一些宋元绘画的笔墨技法和渲染之法……温骧在一旁“偷听”,甚是受益。看小青年温骧临摹五代、两宋和元代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绘画时,认真、安静、略有心得的样子,他们也会驻足观看,有时给予赞许或指点。对大家们的议论,虽然彼时的温骧尚不可能悟出全部妙处,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还是慢慢地理解了。

  后来温骧在日本研习期间,数次受到日本当代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人的点拨教诲,也使他获益良多。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温骧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